•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淮北教育 > 淮北职教 >

    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时间:2014-03-01 18:4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分享到: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2:04:18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省委、省**和市委的正确**下,在市**
      分享到: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2:04:18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省委、省**和市委的正确**下,在市**、市**的监督支持下,市**团结带领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 四个重在 实践要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创新,求实求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完成了市十二届**六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9.5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完成44.2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4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6亿元,增长17.3%;进出口总值完成16.6亿美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41元,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1.4%。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开放招商、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开放招商成效突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各种制约最直接、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与央企和大型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1.9亿元,增长76.5%,直接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94.5%,荣获 2011年**最佳投资城市 称号。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68个,完成投资228亿元,增长2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0个,比上年增加46个。济钢节能减排和高洁净铸锻钢件、中原特钢精锻机技改、万洋绿色能源蓄电池、贝迪空调、220kv南岭输变电站、蟒河口水库等项目建成投产;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沁北电厂三期、金马焦化苯加氢、河口村水库、恒泰商业广场等项目加快推进;丰源石油30万吨轻烃、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三个产业集聚区调整完善规划,深入实施 退二进三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彰显;新建标准化厂房56万平方米,道路、管网、供电、综合服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增长110%,完成税收12.9亿元,增长48%,从业人员达3.7万,增长22%;玉川被命名为全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集聚区,虎岭进入全省 十快 集聚区,高新升格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工业经济发展壮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0.5亿元,增长19.8%;实现利润69.9亿元,增长28.2%。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15家,达到128家。豫光再次进入**企业500强,济钢、万洋、金利、金马进入**民营企业500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6项,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4项,再次荣获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称号。豫光的高效清洁冶金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狠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6万亩,蔬菜、畜牧、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持续壮大,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新增3家、20家;新建农机合作社7家,被命名为全国 平安农机 示范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和宣传营销,接待游客4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分别增长35.1%、38.3%,荣获 河南省旅游强市 称号。扎实推进重大商贸项目、农村连锁超市建设,改造提升城市放心早餐网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金融保险、交通物流、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济渎片区、东南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5个,完成投资11.8亿元,建成居民安置楼3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公里, 两气一水 新增管网56公里、用户1.2万户。深入开展城市创建,获得 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和 国家节水型城市 称号。组团、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组团、小城镇项目115个,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镇办环卫、城管、园林等管理队伍全面建立。坡头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成新型农村社区4个。新建省级生态示范村25个,新增沼气用户4003户,建成垃圾中转站23座、简易垃圾填埋点27个。 3+1 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564项,造林植树695万株,**整理土地2万亩,村容村貌和十大区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乡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新建改建公路300公里,提升改造济源大道,城市 两环十纵十一横 主*道框架初步形成,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农村路网进一步提升,荣获河南省农村公路 好路杯 竞赛特殊贡献奖。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整合**资源、资产、资金、资信,建立6家投融资公司和财源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12亿元。探索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中整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提高了发展用地保障能力。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进城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创新**管理。推进 两集中、两到位 行政审批改革,建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官方微博开通运行,**常务会、全会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并进行网上直播,持续开展 一创双优 集中教育和 满浮散懒庸 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投资项目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五)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帮助218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12户。加大创业帮扶力度,新增个体工商户3098户、民营企业483家。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各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人员2万余人次,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5%。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30%、50%。建设保障性住房2729套,发放廉租补贴686万元。扶贫**完成483户迁户并村和6个村整村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27所,济源本科院校、职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荣获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市 称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市**医院门诊综合楼竣工投用。建设农家书屋132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一场两* 建设全面完成,市第一届运动会成功举办。社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完成,荣获 全国安全生产**监察先进单位 。食品药品安全**持续加强。消费**工作扎实开展。信访形势稳定向好。深入开展 平安济源 建设,群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全民文明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强化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城乡义务兵 同义务同待遇 将作为典型经验全面推广,蝉联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荣获 全国**防空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法治建设持续加强。自觉接受**、**监督,高质量办理、答复**议案建议116件、**提案118件。法制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荣获全省 五五 普法先进市称号。切实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政务公开和纠风治乱,反腐倡廉工作扎实开展。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和经济责任审计。统计、人口、**、**、侨务、外事、对*、群团、档案、气象、河务、史志、应急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1年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本届**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 两个率先 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先后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大关,是2006年的2.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是2006年的2.3倍;地方财政总收入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63.3亿元增加到228.4亿元,年均增长29.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9亿元增加到101.9亿元,年均增长36.5%。 过去的五年,是工业支撑更加强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 工业强市 战略,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65.5%提高到72.9%,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7.6%提高到15.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由80.6%下降到65.3%。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五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 三农 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58公里,图书馆、城展馆-科技馆等建成投用,地下管网由666公里增加到891公里,城镇化率由42%提高到51.4%,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 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3公里,新建改建*线公路150公里、农村公路158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全面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标准化卫生所、日用品超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过去的五年,是**生活持续改善、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建设资金89.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2.28:1缩小到2.02:1。新增就业10.2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障政策全覆盖,各项待遇水平居全省前列;实行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文体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过去的五年,是不畏艰险破解危局、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保护的严重冲击,我们凝聚全市力量、发挥全市智慧,采取强化服务、要素保障、银企合作、企业 四赛 等应对举措,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全力推进放权强镇、土地金融、行政审批、城乡一体化等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通过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实施村庄学校搬迁,实现涉铅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健康的多赢。危机蕴含新机遇,特殊时期的壮士断腕之举,使我们经受住了特大考验,取得了战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全面胜利!本届**主要工作目标的**完成,书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一页,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和市委坚强**的结果,是市**、市**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部职工、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各***派、无*派人士、工商联、外来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经验弥足珍贵,有以下几点值得认真总结: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同步推进。二是必须紧密结合济源实际,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品牌,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立办实事办好事长效机制,让**群众长期有保障、永久得实惠。 四是必须坚持创新创造,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必须发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字当头、求实求效,形成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层次偏低,第三产业明显滞后;高消耗产业偏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后加工度偏低,经济开放度不高;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饱和,信贷融资困难,发展要素趋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还有诸多薄弱环节;一些*部自视甚高,固步自封,开放意识不强,素质能力、运作水平、工作作风亟待提升。对此,我们一定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赶超跨越的关键期、转型提升的攻坚期,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稳中求进,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市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人心齐、热情高、*劲足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但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正视挑战,克难攻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为总抓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扩大开放,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持续求进,力求先行,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 三化 协调发展先行区。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要突出 围绕一个总抓手,落实五项主要任务,加快五个创新突破,实现五个显著成效围绕一个总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这是我市立足实际、充分论证提出的特色定位和发展品牌,是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是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上持续推动 三化 协调发展。要经过五年努力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示范。 落实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做出示范。按照 全域济源、一体发展 的理念,科学划分城乡功能区域,构建中心城区、功能区 (产业集聚区+ 组团+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层级体系,形成城乡高度融合、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二是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在产业转型发展上做出示范。推动重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循环和低碳方向转型,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推动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共建共享上做出示范。整合资金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能源、水利、公用设施、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高效连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四是统筹城乡服务体系建设,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做出示范。强化**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城乡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五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市上做出示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绿色低碳之城、魅力山水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加快五个创新突破:一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促进人口集聚上实现突破。二是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用地矛盾,在土地节约集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违法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