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淮北教育 > 淮北中学 >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练习

    时间:2013-05-23 17:2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 1.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

    1.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维护中央集权制的主张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基于当时“大一统”局面的考虑

    3.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分别指的是

    A.秦、唐B.唐、宋C.秦、元D.明、清

    4.清末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数次“新政”,恭亲王的一段话颇能反映清政府的主张与做法:“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计,一则久远之谋。”恭亲王所说的“法”和“久远之谋”分别指的是

    A.法指知识、学问,久远之谋指建立议会,实施宪政

    B.法指轮船、枪炮,久远之谋指发展资本主义

    C.法指依法治国、公正至上,久远之谋指开国门,推展外交

    D.法指知识、学问,久远之谋指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6.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里的“战争”应该指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7.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8.某场政治运动,社会参与力量有: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军国主义 D.资本主义

    9.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哪个口号呼应了上述观点?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打倒孔家店

    C.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10.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土地,中国共产党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来重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以下关于中共建国后农业土地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先实施集体农场制,后改行小农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回到集体农场制

    B、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农村的根本制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村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公有制

    D、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B.国庆十周年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12.下图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依次会议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A.重心转移——转危为安——新的路线——以钢为纲

    B.伟大转折——战略决战——三大改造——一国两制

    C.转危为安——中国特色——探索开端——三个代表

    D.转危为安——重心转移——探索开端——改革开放

    13.“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生而平等”

    14.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利比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荷兰建立了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

    15.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表现在: 以“理性”为核心 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抨击教会的腐朽 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 B. C. D.

    16.“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用来维护各州权力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

    17.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18.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19.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示:“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但中外许多学者认为,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学者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在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背景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在朝鲜战争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军需订单强化了日本出口

    在美苏对立加剧下,日本加入北约有利于协助重建欧洲

    A.B.C.D.

    20.学者评述某一文学流派:“不再强调感情与辞藻,而着眼于描绘具体的事实,并将科学的原理应用在社会现实的分析上。”能够体现这一文学流派风格的作品是

    《巴黎圣母院》 《安娜·卡列尼娜》 《等待戈多》 《苹果车》

    A.B.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3分。

    21.(10分)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和王阳明对“理”的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穷“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

    (2)材料二中李贽对“理”是怎么认识的?(1分)分析产生这一认识的独特因素。(2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1分)请用同时代思想家的某一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在社会教化功能中的积极作用。(1分)

    22.(12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之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分野的各自经济根源。(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3分)

    (3)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果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3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如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兼收众长,益以创新”。(2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作用日益提高。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维护联合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的权威,积极参与地区性经济和安全组织,建设性地促进某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或降温。中国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全球和地区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原则,如……中国和亚洲合作的原则等。中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国国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在80年代指出:“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试论中国在和平共处中的和平崛起——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集团政治”的建立意味着什么?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激化国际局势的?(3分)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前提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参与外交活动的特点。(2分)举例说明中国是如何实施“中国和亚洲合作的原则”的?(1分)“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是如何体现的?(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价值。(1分)

    24.(13分)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国际贸易有助于经济联系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违法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