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淮北教育 > 淮北中学 >

    兴水为利民

    时间:2014-02-28 08: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加固后的大型水库——响洪甸水库。 山水相间。 城区防洪护岸。 江南水乡韵。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 周村连滚拦河坝。 新安江。 建立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是“水利安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供水能力新增50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大
      

    加固后的大型水库——响洪甸水库。

    山水相间。

    城区防洪护岸。

    江南水乡韵。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枢纽。

    周村连滚拦河坝。

    新安江。

    建立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是“水利安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供水能力新增50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其中长江流域新增27亿立方米,淮河流域新增22亿立方米,新安江流域新增1亿立方米。到2020年,供水能力新增14亿立方米,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配置水资源 增加供给量

    不久前结束的水利普查亮明了安徽水利的家底:全省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901条,总长度为2.94万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28个,水面总面积3505平方公里。

    通过新**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省建成堤防总长度为 .3公里,建成过闸流量1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水闸 座,建成泵站 座,建成水库5826座,总库容324.78亿立方米。

    自然河流、湖泊与水利工程交相辉映,构成了安徽的蓄水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

    统计表明,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6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226亿立方米,长江流域421亿立方米,新安江流域69亿立方米。由于安徽地理位置特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可调节能力等因素制约,全省多年平均可利用量327亿立方米。同时,由于水污染问题,又导致了水质性缺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据预测,在中等*旱年份和特别*旱年份,2020年全省年均需水量将达到376亿立方米、448亿立方米,至2030年全省年均需水量将达到388亿立方米、457亿立方米。

    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差距,倒逼着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建设一批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新建、调整一批蓄水工程,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

    构建“三横三纵”水资源配置骨*工程网络。以长江、淠史杭—驷马山、淮河为横,以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引淮济亳调水工程为纵,加快建成安徽“三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江淮互通、河湖相连”。到2015年前,全力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先期实施引江济巢工程。加快建设淮水北调工程,积极推进驷马山引江补淮、淮南引淠、龙河口向合肥供水、引淮济阜、引芡济蚌、引淮入亳等区域性调水工程。完成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到2020年前,按照“依托皖江、调配皖西、补给皖北、改善皖东”的水资源**利用战略指向,争取完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巢工程与驷马山引江补淮、淮南引淠、引淮济阜、引芡济蚌等区域性调水工程,共同构成流域和区域相互支撑的调水格局,全面建成江淮互通、河湖相连、库塘多点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布局。加快推进下浒山、月潭、扬溪源、江巷、牛岭、汤村、粮长门、郎源、崔家湾、*山、泗洲湾、凤凰山、双溪、宝塔山、洪家岭等规划中的大中型水库建设;完成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积极**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把非常规水源**利用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有效利用雨洪资源,启动淮*及沿淮湖泊适当提高蓄水位工程,通过蓄洪补枯增加可用水量,有效增加水资源利用量,补充地下水,逐步提高地下水水位,改善区域供水条件。推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初步在合肥等城市建设雨水利用生态小区。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鼓励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公共建筑等使用再生水,要求城市建设应同步配套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注重再生水利用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要求工业园区实行集中供水、废污水集中处理,并在园区内充分利用,力争到2015年沿淮淮北地区的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35%,拥有30万吨日处理能力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其处理后的排放标准将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节约水资源 减少需求量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节约水资源、减少需求量,必须控制用水总量快速增长。

    划定水资源**利用控制红线。加强规划的刚性约束和导向性作用,修编了《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地下水**利用和保护规划》,分阶段提出了未来我省及行政分区用水总量的控制意见。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兴水为利民对取排水影响范围较大、区域较敏感的项目,要求开展区域水资源专题规划或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维护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强化取用水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水资源条件不协调或不适应的,一律不予审批。

    把落实用水总量控制作为推进节水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9年在淠史杭流域开展了区域水量分配与研究,作为落实水资源**利用红线、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2011年9月,省**批准实施《安徽省中西部重点区域及淠史杭灌区水量分配方案》,为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保障合肥经济圈供用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还完成了《城西湖及周边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开展了省境淮河*流水量分配等。确定了我省未来阶段性的总量控制目标,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09亿立方米、335亿立方米和359亿立方米,年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

    同时,确立了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现状用水情况和国家关于“十二五”期间工业用水效率提升的总体要求,编制了《安徽省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指标初步方案》,以划定工业用水效率红线作为突破口,努力建立涵盖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在内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 2011年开始,将工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省辖市并进行了考核,这项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到2012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166.3立方米下降到120立方米(含直流冷却水),通过加快用水方式转变有力促进节水减排工作。

    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推进用水效率管理法制化,制定节水规划和用水规范,修订《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加强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认真执行现有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同时,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合理调整征费标准工作,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提高水资源效率和效益方面的调节作用。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节水新技术、新工业,积极推进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为抓手,协调各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进节水工作,努力完成淮北市、合肥市、铜陵市三个国家试点任务的基础上,2011年启动了省级节水试点县建设。

    各项措施卓有成效,全省用水效率逐年提高,从2002年到2012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586立方米下降到16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468立方米下降到120.9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至0.502。 保护水资源 稳定供给量

    我省既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省份,又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省份,“三河三湖”治理各占其一,因此在增加水资源供给的同时,必须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避免新增水质型缺水的额度,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为此,首先确立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调整长江*流水功能区划,完善了《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开展了三大流域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编制完成《安徽省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放意见》,提出了我省重要水域的纳污容量和各水功能区、行政区排污总量和限排初步意见,为控制和削减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入河排污口管理和设置提供了技术依据。开展分阶段水功能区达标研究。完成了《安徽省水功能区水质十年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分阶段水功能区管理目标,作为控制排污总量等重要依据。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全省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达到70%、80%和95%以上,主要江河出境水质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其次,认真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2010年以来,以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编制了 《安徽省省市界水资源监测方案》和《安徽省水功能区达标监测与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编制了安徽省水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大别山水库群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市级水功能区划相继完成。加强水质监测监控,不断完善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监测方案,建立和完善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大力推进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对省级重要水源地实行名录管理。开展省级河湖健康评估,有序推进合肥市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市建设,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三是加快建设水资源监控管理**。水资源监控管理**是落实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的重要抓手与技术支撑。我省按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着力建设 “一个平*三大体系”,即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和重点取用水户监控体系、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市县界断面监控体系,努力使我省水资源监测监控能力实现重大突破。省水利厅成立**小组,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全省水资源监控体系和管理信息**建设。芜湖、阜阳等市级水资源监控管理**建设加快推进。按照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基本完善的要求,预计到“十二五”末,可基本建成覆盖重要城市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省际和市际河道控制断面、重点取用水户、重要入河湖排污口、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全省水资源管理监控**,基本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实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为水资源管理和考核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可以预见,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助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自产水和过境水统筹利用、河湖水系沟通相连、城乡供水一体化,并通过水功能区、入河湖排污口**,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供水普及率达到90%,灌溉供水保证率达到85%,主要工业其供水保证率达到规范要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100%。 (王春夏)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违法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