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淮北教育 > 淮北职教 >

    安徽省政府确定2013年35项重点工作(全文)

    时间:2013-11-28 08:2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安徽省政府确定2013年35项重点工作(全文) 10:39: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人民网合肥2月6日电(记者张磊)日前,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确定了35项重点工作,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领导、牵头责任
      安徽省政府确定2013年35项重点工作(全文) 10:39: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人民网合肥2月6日电(记者张磊)日前,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确定了35项重点工作,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领导、牵头责任单位和协同配合责任单位。

    通知指出: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根据《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省政府确定了35项重点工作,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领导、牵头责任单位和协同配合责任单位。各牵头负责领导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牵头责任单位要认真履责、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省政府将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并适时进行调度,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一、着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1.持续扩大有效投入。
    (1)完成“861”项目投资60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开工建设13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推进1500个以上超亿元在建项目,建成4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实施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推进计划,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做优做强,引导社会资金、境外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和项目实施工作。
    (2)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贷款高于上年水平。鼓励徽商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多存多贷”。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规模。搭建保险资金与项目对接平台。
    2.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增长约20%,实施1100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户以上。完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集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突出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和军民融合发展。
    (2)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58%左右。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指导性意见,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引导产业集群专业镇制定发展规划。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
    (3)强化煤电运等供需保障,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53亿吨,全社会发电量增长8%。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电煤供需协调机制,科学调度安排迎峰度夏(冬)电力供应。做好服务基层和企业的运输协调工作。
    3.大力促进消费和进出口。
    (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培育文化旅游、家政养老、休闲健身、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促进汽车、农机、家电等地产品销售,开展全国品牌促进试点,推进“百家品牌展销、百场消费促进”活动。出台深化全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培育商贸流通主体,新增限上法人企业600家以上。加快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批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流通消费环境。
    (2)推动20家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线上业务,培育1至2个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五位一体”商贸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压缩200个屠宰场点,建成20个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培育40个连锁经营企业,建立1000个社区(中心村)放心购物直营便利店、规范2000个各类放心早餐网点,建设1个省级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打造40个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培育30家服务外包额过亿元企业。
    (3)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机电、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鼓励先进技术设备等进口。积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力争设立合肥综合保税区。参与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提高外贸便利化水平。
    4.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扩大重要商品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公益性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流通领域收费行为。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二、着力创新驱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5.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4件,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2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推进500项重点技术创新,新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00项,新增研发机构150家,完成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
    (2)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 亿元。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建设一批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基地。加快高新技术园区等创新载体和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
    (3)加快推进3项国家拓展中关村政策试点。完成20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
    (4)加强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工作,力争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6万人,培养技师6000人,培训高级工5.4万人。开展企业人才服务年活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和高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实施“611人才行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111”人才集聚工程、“外专百人计划”等项目。
    6.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1)主导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建设10个以上主导产业发展基地,完成主导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制定分行业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和品牌培育路线图,出台投资导向目录和重大产业基地认定办法。推进骨干企业完善产业布局,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
    (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实施“增长源工程”,建设合芜蚌新型显示、芜马合智能专用装备、蚌合芜硅基功能材料等产业集聚区。
    7.加快“质量安徽”建设。
    开展第二届安徽省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建设若干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进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实施商标战略,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力度。
    8.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1)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举措。加快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商贸、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深化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市申报国家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2)加快发展旅游业,力争实现接待入境游客增长16%,国内游客增长15%,旅游总收入增长15%。推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旅游与文化、科技、金融等合作发展。加快“5233”行动计划步伐,完成项目投资1560亿元以上。提升旅游整体宣传营销水平。巩固拓展客源地市场。编制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加强旅游品牌创建。办好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安徽旅游商品展示交易总汇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推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三、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深入开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实现肉蛋奶总产547万吨,水产品产量增长3%以上。新增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额突破700亿元,建立农产品基地7500万亩。
    (3)加快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建设,建立56个粮食主产县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点,建设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推进13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10.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1)完善村庄布点规划,重点建设1500个以上中心村,治理1万个左右自然村。完成2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和205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在26个示范县(市、区)、40个村开展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水处理模式。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力争减少贫困人口80万人。实施扶贫攻坚规划,推动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完成95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程和4万人“雨露计划”培训任务。
    11.加快实施水利安徽战略。
    推进新一轮治淮和淮水北调工程建设,加强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治理,加快引江济淮(巢)前期工作,实施8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5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与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当家塘坝扩挖和沟河清淤疏浚,再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实施30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5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9个专项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1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试点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合作组织,加强水利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工作。

    四、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2.推动城镇化提质提速。
    (1)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力争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产城一体、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
    (2)实现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培育壮大中心城市,统筹布局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编制芜马组群城镇体系规划、皖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支持市县制定完善城乡规划。启动环巢湖、皖南区域景观绿道建设工程,建成城市绿道示范段300公里以上。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13.全面实施国家区域战略规划。
    (1)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推进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开展示范区建设情况评估,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中区和沿江通道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2)力争皖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编制实施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意见,推进建立中原经济区合作发展机制。研究谋划沿淮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化南北“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建设。
    (3)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步伐,启动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支持金寨县发展“5+1”事项,加快金寨现代产业园区、职业学校和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设,推进金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
    (4)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编制实施示范区规划,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谋划和政策争取,启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保持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省直管县体制试点,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县域分类考核,支持各地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县。
    15.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50亿元,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54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5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3000公里,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300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00座。抓好合福客专、宁安城际,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岳西至武汉高速、芜申运河和沙颍河航道整治、郑浦港新区一期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开工皖赣铁路新双线芜宣段、庐铜铁路、合肥地铁2号线,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沙颍河杨桥船闸扩建等项目。建成阜六、宿淮铁路和漯阜铁路复线电化工程,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接线、黄山至祁门高速、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工程等项目。推进商合杭、杭黄铁路,芜湖、安庆、亳州民航机场前期工作。做好合肥机场转场运营、池州机场开通有关工作。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1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实施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0万亩。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和示范社建设工程,培育10个示范县、100个省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17.加快国企和财税金融改革。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协调推进淮北矿业、长城军工股份公司首发上市,组织推进中煤矿建集团主业整体改制上市。对部分规模适中、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实施股权激励,推进整体改制。加大引入战略投资者力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争取1年内基本完成。
    (2)巩固“营改增”试点成果,加强跟踪监测,做好“1+6”行业企业申报纳税工作,落实补贴政策。做好扩大试点范围准备工作。
    (3)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执行的规范性,加强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4)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争取组建15家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积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扩大有效抵押担保范围。推动银行、保险等不同金融业态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18.深入推进其他重点改革。
    (1)加快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健全稳定增长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推进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高职招生制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分类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等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教育。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选择3—5个市开展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选择10个县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试点。基本完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
    (3)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完成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省直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
    (4)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试点工作。适时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基本完成分类工作。
    (5)加快推进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将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机构的人财物划归所在市,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
    19.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
    出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法,争取新增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开发区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投资强度,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新增2个生产总值过百亿元产业园区。鼓励开展园区整合重组、合作共建,开展中心城区范围内相邻开发区整合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容晋级。加快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中新苏滁、郑蒲港新区等重点园区建设。
    20.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1)利用省外资金增长15%以上。深化与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密切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区域合作发展。强化对招商项目的跟踪衔接和后续服务。利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保持外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发展,谋划推介一批新的重大合作项目,举办中国光彩事业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行暨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活动。加快合作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3)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增长15%,争取落户和到资15个以上投资总额过亿美元外资项目。办好皖港经贸文化交流、徽商大会、中博会等活动。出台“走出去”指导意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境外合作开发。建立商务、海关和企业三方加工贸易联网审批平台。

    六、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21.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健全文化惠民工程长效机制,加快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实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加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加快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皖南古村落古民居“百村千幢”保护工程,培育重点项目传习基地。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大运河申遗和大遗址保护工程。办好中国农民歌会和省艺术节。扎实推进文艺精品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高质量智库。
    2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做强做大文化企业集团,着力打造演艺、影视品牌。加强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建设,办好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违法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